余家世代业医,迄今已三百余年,先祖家父每治疾病,皆强调黄帝内经之“天人合一,整体施治”法则。余幼承庭训,效法之,亦获良效。多年来余潜心于此,究其本源,乐此不疲。余每见正常工作之人突死于心,但思死者其它器官尚可使用,即感慨其寿夭,志精研维护心脏之法,以尽天年。
心脏疾病,在世界上目前死亡率居最高。晚期常并发心肾,心肺及心脑血管综合症状,发作时“心梗”、“心衰”、甚者心肌坏死,危及生命。古代文献中例举诸多阐述心衰症侯的文章,《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》“少阴之厥,则口干溺赤,腹满心痛。”“手心主少阴厥逆,心痛引喉,身热。死不可治”。“伤损喘逆之脉,或促或结,大小不匀,六脉中和者生,至数不清,按之散乱死。”
左心衰可能产生肺瘀血和肺气肿,患者呼吸困难,咳痰泡沫或咯血;中医学认为:一;痰饮水液雍滯于肺,影响于心。二;长期喘咳,耗伤肺气,影响于心。《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》“肺受气于肾,传之于肝,气舍于脾,至心而死”。即肺虚,肺金能生肾水,克肝木,脾土生肺金,肺金伤不生肾水,水无以制心火,心火旺,火旺灼已虚之肺金,金受火刑故言死。以上说明,左心衰起源于肺,累及于心,并与脾肾二脏有关。
右心衰常拌肝脾肿大,下肢水肿,腹水,紫绀等。《素问玉机真藏论》“心受气于脾,传之于肺,气舍于肝,至肾而死”。心虚,心火生脾土,克肺金,肝木生心火,心火伤无以生脾土,土不制水则水泛,(水泛之水在临床为“心肾不交”之极,肾水不得心火之温煦而水泛,心虚影响于肾,水泛再克已虚之心火也。)水壅则火灭,故言死。临床表现“腹胀闭塞而死”。此现象在心肾综合症后期可以常见,并说明右心衰与五脏有关。心脏疾病发展到全心衰竭,具有上述内容的全部证状,之后疾病反复发作加重,直至死亡。
心脏病之病因,祖国医学认为“三因”皆可至病;《素问痺论第四十三》“风寒湿三气杂至,合为痺也…心痺者,脉不通,烦则心下鼓,暴上气而喘,嗌干善噫,厥气上则恐”。《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第七十一》“凡此少阴司天之政,气化运行先天,地气肃,天气明,寒交暑,热加燥…民病咳喘…寒厥入胃,心痛腰痛,腹大嗌干肿上。…大火行…寒气时至。民病气厥心痛,寒热更作,咳喘目赤。…燥令行,余火内格,肿于上,咳喘,甚则血溢”。此“外因”影响于心。“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、”伤心、伤肝、伤脾、伤肾、伤肺,为“内因”致病,影响于心。饮食劳倦,化学因素,创伤疤痕至伤心脏为“不内外因”。(注:我们还可以祖国医学文献中注意到“心悸”、“胸痺”、“喘症”、“水肿”等;许多内容在临床有很好的参考价值)。
中医认为心为“君主之官”,为五脏之统帅,因此五脏受伤皆累及心脏,心损伤亦可影响五脏,故在心病的临床治疗上应该兼顾其与五脏间的相互关联,有效进行辨证施治。这样既不有违古训,同时亦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。
正常情况下,心血管内膜十分光滑平整,并含有自身抗凝物质,有利于血液正常流通,供肌体组织所用。《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》“心者,生之本,神之变化,其华在面,其充在血脉”。《上古天真论第一》“女子七岁、男子八岁,肾气实发长齿更,女二七、男二八,肾气盛,天葵至…”。肾气强,血脉充,面色荣,心脏血管充盈,精神旺健。但“三因”至病,心血管内膜改变为粗糙不平,继之游离在血管内的血栓和脂肪有了停留之处,停滞在心血管内膜的血细胞破裂,组织液渗出并产生凝血因子,由此形成血细胞停留平台,并越积越多,阻塞血管,形成栓塞。此时心脏代偿功能产生;心跳加速,压力增大,以增加血液流速,适应血栓导致的血管孔径变小,满足肌体代谢所需。此现象如长期不能改善,血管长期绷紧,血管壁变粗,并逐渐失去弹性,即称为“动脉硬化”,心脏长期负压,心肌变得肥厚,心脏体积增大,毛细血管没有相应增多,心肌缺血,进而“心衰”。
在医治心血管疾病时,余根据疾病发展的轻重,用中西结合的方法将该疾病分成四个阶段,第一阶段:在心血管内膜变得粗糙不平时,临床表现为胸闷、心悸、眩晕、血压有时升高、脉或大或急或细数,舌红少津、口渴、咽红、便秘等,此时余认为由肾阴虚影响到心阴虚,《素问五藏生成篇第十》“心之合脉也,其荣色也,其主肾也”。因此可通过“滋心肾之阴”兼“理气活血”解除以上证状。(四十至五十年龄段为此症状的高发人群。经曰:“五八,肾气衰,发墮齿槁”。现在由于科学的进步,人们已有效延缓了生命周期,内经认为女子35、男子40为肾气衰年龄段,现实际已经延长。)
但多数患者对以上初期病状并不重视。进而发展至第二阶段:血拴形成后(血瘀),升高的血压已不容易下降,临床表现头昏、眼花、耳鸣、项强、面色潮红、夜寐不安、胸闷加重、甚者心跳早博或率不齐,脉洪大、或滑疾、或沉滑、或沉缓、或结带;口渴、咽干、眼涩等;阴虚火旺症状逐渐加重。血栓形成后的治疗方法,应在滋“心肾之阴”的前提下加入“活血祛瘀”之品以消除已形成之血栓,达到“祛瘀”的目的。“气行者血亦行”,临床组方尚须视症侯配伍“理气”、“行气”、“降气”之品,应用“气药”要注意“耗气伤津”的付作用,适可而止。上述方法可以改善血液循环,逐渐消除和清理血管内的血栓,并软化血管,达到持久稳定的降压效果。在治疗时因人而异,辩证施治。
心脏疾病的第三阶段,即以上病症未得到有效医治,患者体证反复加重,心血管逐渐失去弹性,出现粥样硬化,心脏进而扩大,冠心病形成,此时要改变已扩大的心脏是很困难的,但使用“滋阴”、“补气”、“降气”、“活血祛瘀”以减少血栓形成,软化血管并增加血管内壁分泌物以起到抗血凝效果,从而达到控制血压,缓解症状、减轻心脏负担之目的,使已扩大之心脏处于“可正常使用”状态,如治疗和调养得法,患者仍可正常工作和生活,并大大的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限。
心脏病晚期为第四阶段,其综合症状较为复杂;有因肝硬化压迫门静脉导致高血压累及心脏,久而心衰的,此类患者多数脉结带、关、尺部脉变大、或沉缓、或沉滑,腹水,腹部静脉怒张,蜘蛛痣,治应先“补心气”、“养阴”“回阳”兼“活血袪瘀”、“疏理肝脾”;待正气渐复再“逐水”为君“补养”为臣,标本兼治,水去后“调理脾胃”、“养血滋阴”、随证调理。
有因肺气肿压迫肺动脉累及心脏形成的肺心病,《素问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》“少阴司天,热淫所胜,怫热至,火行为政。民病胸中烦热,嗌干,右胠满,皮肤痛,寒热咳喘,大雨且至,唾血血泄,鼻衄嚏呕,溺色变,甚则疮疡胕肿,肩背臂腝及缺盆中痛,心痛肺嗔,腹大满,臌臌而咳喘,病本于肺”。这是素问阐述的肺心病原理。以后常拌发于脾肾有关的综合症状,其晚期常出现严重水肿,人身主水者肾,制水者脾,散水者肺,心为君主,心阳不振,肺肃降失司,脾失健运,肾阳衰微,气化不利,水气泛滥,此时宜温阳化气,崇土制水,为医疗原则。其兼症,有心肺气虚、肺肾气虚、有痰饮壅肺,气滞血瘀,当辩证而分治,总之晚期患有临床不外分气血虚弱,气虚血瘀,脾肾阳虚,水寒射肺,亡阴亡阳等范围,但以上症象当明辩,并且施治始终不忘《内经》“心合脉也,其主肾也,肾气强血脉通”之理。
由于心脏病后期,往往拌发水肿,有自上而下肿者,有自下而上肿者,应明辩阴水和阳水,《素问水热论篇第六十一》“肾者胃之关也,关门不利,故聚水而从其类也。上下溢于皮肤,故为胕肿。胕肿者,聚水而生病也…本之于肾,名为风水。…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,上为喘呼,不得卧者,表本俱病,故肺为喘呼,肾为水肿,肺为逆不得卧,分为相输,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”。阴水宜温宜散;阳水宜泻宜利;
久病必虚,心衰为心病之后期阶段,当以虚论治,在临床亦有虚中夹实的情况,尚须因证而施,不能贻误,并从经言,“虚者补其母,实者泻其子”;如心虚补肝,心实泻脾是也。《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二》“少阳之复,治以寒冷,佐以苦辛,以寒耎之,以酸收之,辛苦发之发不远热,无犯温凉,少阴同法”。试举例补母药有细辛、乌梅、棗仁、生姜、陈皮等;心气虚有桂心、泽泻、茯苓、遠志、菖蒲等;心血虚用当归、熟地、乳香、没药等; “少阴之胜,治以辛寒,佐以苦寒,以甘泻之”。心热泻脾;黄连、大黄、心气分有热;甘草、人参、赤苓、黄柏;血分热当凉血袪瘀之丹參、丹皮‘生地、玄参。心火生脾土、克肝金、肝木生心火、心虚即心火虚,(木不生火,肝也虚了;)火虚不能生土,脾土弱,脾土弱无以克肾水,肾水泛已虚之心火,火灭,心死。此五行之理,以上介绍的药物供同仁参考。尚崇经言;“用热远热,用温远温,用寒远寒,用凉远凉,食宜同法,此其道也。”
再谈一下心绞痛,(常伴心梗)《素问举痛篇第三十九》“寒气客于背兪之脉,则脉泣(注:泣即脉不通之意),脉泣则血虚,血虚则痛,其兪注于心,相引而痛”。临床患者在心绞痛发作前,往往在胸前或后背后产生牵引感症状,背兪足太阳膀胱经络肾,背兪客寒,血脉不通,影响及肾,背兪寒气输注于心,导致血虚寒凝而血脉痉挛,引发心绞痛。崇经意治宜“温经”、“补血”、“活血”、“养气”。临床常可有效防治和减少心绞痛的发生。
中医学认为心肾功能好为“水火”相济,是健康的表现。心脏血管内膜改变,余认为是肾水亏导致心阴虚,水不制火则火旺,火旺灼心,致心血管内膜分泌物减少,(含抗凝血因子)心血管内膜改变为粗造不平,此为心阴虚,心脏前期病证出现,通过滋肾养阴活血即可有效防治心病前期症状,从根本上改善患者体质。心病血栓形成后,并发高血压症状,在以上基础上加入活血祛瘀降气理气之品,在临床可有效控制病证。第三阶段,当心脏产生气质性改变,以上方法可以减轻患者痛苦,延长患者生命,只要平时注意调理,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,即可减少心病发作的机会。在临床辩证论治中,余始终不忘以上介绍之治疗原则,心脏患者常能转危为安。
附:治验(选近期病例)
病例一:马某、男、49岁、原上海华山医院医生,现经商。2004/7/6初诊,30年前外伤后致心肌炎,频发性早博,房颤;03/10/心脏手术,现早博加重,检:患者颜面色暗,口唇紫绀,二联率、室性,心脏无肥大,脉结代而缓,左寸博指,尺脉沉细,舌质红,苔薄有黄粉状,舌中裂,失眠善恐,诊为心肾不交、邪入膜原 ;拟开原达膜,滋肾养肝益气;用补中益气加滋肾柔肝佐以槟榔、草果、菖、远之属。隔天一剂5贴
7/16二诊;早博减轻,脉渐平稳,舌苔黄腻而干,拟活血祛瘀、理气、养心血、滋肾补肝。7贴
7/27三诊;脉和缓微弦,左寸弦缓,右寸弱,舌正苔薄;诉8天前有一次早博。以益气升阳、养血益阴、补心气、通心气、随证调理至9/9日脉和缓,无早博,脉体有弹性,患者体重增加,面色已见红润,舌心开裂已愈。因患者工作较忙,改服丸药以增强体质,但有空仍服用汤药,至2004/11/22日,凡13诊,已三个余月未发早博,现服药保健耳。
病例二:王某,女、49岁、宁波人;2004/10/3初诊,该患者面色色暗苍老,唇紫,脉沉微,关上微亢,舌质红,夜不安,胸闷气急,两眼干涩,咽红口干欲饮,上海瑞金医院2000/8/2心超: 一、风心,二尖辧狭窄,拌轻度二闭; 二、主动脉辧关闭不全,钙化; 三、三尖辧轻度返流; 四、肺动脉高压;以上为四年前诊断。现疾病加重医院要求患者手术,不然将危及生命;患者不愿手术,余就诊,余拟脉证认为心阴虚,肾不纳气,兼心气瘀滞,以活血阹瘀、养心阴、纳肾气以治;三贴每二日一剂
2004/9/10二诊,脉已浮起,细而缓,关脉仍微亢,余脉较前有力,述服药后胸部已不闷不痛,唯夜尿较頻,舌质红、少津,舌尖红赤,苔薄,原方加滋肾之品再进。三贴一日一剤
2004/10/12脉已无结代,诉服药每日排便4—5次,其嗅难闻。左脚大趾甲已充血紫黑,病邪大减。随证加减再进,至04/10/25凡5诊;二脉和缓,无结代,舌正苔薄,此时患者颜面红润,邹纹大减,外表看来已年轻10年恢复49岁应有之貌,患者心情愉快,与初诊时哭泣时的老妇判若二人,患者回宁波拟补气活血养阴7贴;并自制养心生脉丸60粒。
2004/11/20日患者来电话“曰”萧医生,我现在好了,谢谢你!我在家里太累了,事情太多了,哈!哈!哈!
其间一直服用自治养心生脉丸药,2005年3月11日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B超主动脉瓣钙化已被吸收。
病例三:陆某,男71岁,上海瑞金医院诊断为肥厚性心肌病,慢性心功能不全,反复发作住院,2004/7月该院心超:全心增大,拌左心室收缩功能差、主动脉关闭不全、心尖辧中高关闭不全,肺动脉高压拌三尖辧关闭不全,心包积液。胸片:心影增大、主动脉迁曲、双侧胸腔积液、右侧心包裹性积液、双侧胸膜增厚。8月19日通知病危,余就诊于该院九舍特许病房,患者神志已危,脉浮结带无根,脚肿自汗,左眼气轮大片出血,一派气阴两亏将脱之象急以“参姜附桂”法真武意、佐袪瘀养阴固脱治之,8月26日肿消,仍以心阴肾阳活血袪瘀养血,病转危为安,9月6日出院时仍有结带(早博)之脉,后随证加减,凡十六诊,至11月29日患者已正常起居,精神健好。一直服用余随证调理之品,05年3月上海瑞金医院检查,左心射血指数已由原46%上升至53%。7月患者告诉余曰,自觉能活90岁云云,现在上海某企业主管财务。
病例四: 张某,男74岁,退休。上海曙光医院诊断:肺气肿,肺心病,主动脉瘤。5月19日入院,8月14日通知病危,余在下午五点就诊,脉涩数而短,结带无根,舌已难伸出,向左歪斜,质淡白光苔缩,口渴饮少,呼吸艰难,恶病体质,20余天未进食,因严重贫血,数日来谨使用血浆、蛋白、氧气维持。此心肾衰弱,胃气将绝,拟温肾纳气,健脾豁痰,君“附桂参五味”以回阳固脱,臣益气活血养阴,佐化痰利水之品;是夜十点服药,十二点胃气开,食面包一片牛奶半杯。8月19日呼吸较前顺畅,能饮食,脉较前有力,率不齐、结带减少(原一呼吸二次结带脉)便一日2—3次,腹检;胃脘至剑突偏左有6x8厘米肿块刺痛,方活血袪瘀,滋肾纳气。至8月29出院,以后随证施治,凡九诊,至10月19日患者心跳正常,脉和缓微滑,率齐无结带,胃脘部肿块消失,现服用中药主要调理“肺气肿”之宿疾。
病例五:吴某,男、68岁、合肥某局长现离休;2004年11月12日就诊,室性早博,呈不规则二联率,安徽省第一人民医院24小时测心脏早博14400次,通知病危。患者平素体健,述6年前因工作委屈产生室性早博,当时遵医嘱已戒烟酒5年,近年心脏早博加重,现头昏、胸难受而气少、脉二三不齐,左关微亢,余弦细,右弦细微滑,舌质红、苔灰黄而腻,口干渴,便溏日两行;此证属气阴两亏,心气不足,但本病之源尚为气郁血滞,故应益气、养阴、通脉,兼疏肝解郁、养血以护其正。
2004年12月7日二诊,脉左寸细、关尺弦细、右脉缓有弹性,舌淡降,苔薄而潤,早博、胸闷减轻,便日三行,口舌已生津,危证已除。宜养血柔肝,补心气、兼养阴活血通脉。
2005年3月21日五诊,血糖、胆固醇偏高,劳累偶有早博、脉沉细,舌淡、苔白不匀、左薄右腻,诊断为心气虚,肝脾不和;治宜补心气,调和肝脾、兼理气化湿。自此,患者已参加各种活动,如钓鱼,打牌,并兼某企业工作,恢复烟酒,每天抽烟超过二十支,7月14日余8诊,见其尚偶能抓住早博,令其每天吸烟应控制在10支以内,晚上在11点前必须休息。于05年7月21日陪余去黄山游玩,身体健康稳定。
病例六:陈某,男、56岁,2005年2月9日广东省第一人民医院(住院号:9149824)确诊冠心病,急性冠脉综合症,心功能一级,高血压症一级,(极高危组)严重心绞痛,心电图表示心肌缺血,心梗、(血清)肌酸激酶(CK)1799(参考值:38-174)乳酸激酶同工酶MB(CKMB)50.3 U/L (参考值0.0-18.0)以上为部分传真的检验报告;第三次发出病危通知,(其中在医院;6号第一次抢救,9号第二次抢救,10号上午第3次抢救。)
2月10日上午9点电话,医院通知产生心肌坏死,必须立即手术,三小时内不手术即来不及了,问诊患者口不渴,纳差、便溏,出虚汗;根据医院体检及各项检验报告和详细问诊,诊断心虚血阻,为心阳不振之渐,心阳将脱矣!急宜回阳救逆,补心气,养心阴,活血祛瘀。
上午10点组方、方成传真至该院(20-83869271)在该院中药房取药后,在该院附近小食店煎熬。吩咐水开后大火五分钟、小火二分钟,加入肉桂小火五分钟,共计水开后煎12分钟,取250CC,10点50分药成,此时患者已房颤,冷汗虚脱,神志已无,灌药后虚汗收敛,一小时后房颤消失 ,吩咐患者家属每小时通话一次,每四小时服用一次中药,下午三点第二次服药,为以上处方二至四煎的混和剂,分三次服用。患者开始腹泻,其臭不可闻,下午5:30第二次腹泻,此时患者已清醒,自觉平稳无痛苦,思饮食,食牛奶麦片粥一碗,至11日中午腹泻6次 皆恶臭,病势大减。
2月13日二次处方,以养阴益气通脉为主兼以利湿、减附桂。2月18日三次处方,益气养血活血,已能步行300米,出院,但体虚无力。
2月23日余去广州面诊,左脉弦细而硬,少胃,右脉缓微硬,时有结代(早博),舌降苔滑腻,纳差,便1-2天一行,不干,四肢凉,下午胸闷,断为气虚、血少、津亏、湿滞,治养阴、强心、复脉、利湿化浊为治。以后通过电子邮件辨证施治,四月起患者每周爬白云山一次,恢复工作,并时常去各地出差处理事务,惟常服用余为其设计的养心护心之品耳。
(拙著“心病的综合论治” 将于06年完成,该书将心病分型、并有大量完整病例及方解供同道参考)萧注
二零零五年七月25日 于上海 |